“我们做设计时,经常为了一个切入点发愁。”MFA广州墨非建筑创始人、设计总监梁锦东在「大宸论道」直播中坦言设计之困。在他看来,破局的关键在于一种被称为“直觉力”的敏锐感知——设计师与空间、自然建立能量联系的能力。
一、直觉力的本质:超越视觉的能量联结
“空间是影响人行为的载体,人和空间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感觉带来的直观感受。”梁锦东认为,这种直觉如同母与子间的DNA纽带,是一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能量流动。当设计师面对场地,能瞬间捕捉到这种联系,就找到了设计的灵魂通道。
他进一步阐释,空间直觉力具备三大核心特征:
1.联动:空间内各功能、元素(交通、视觉语言)需产生对话与互动;
2.流动:交通动线、空气乃至人与自然的对话必须保持动态;
3.灵动:空间需蕴含难以言喻的“气”或“神”,需深厚的艺术素养感知。
二、直觉力的作用:突破桎梏,创造多维价值
梁锦东犀利地批判了将设计简化为“解决问题”或套用固定模式的误区。他认为,直觉力驱动的设计远不止于此:
1.打破认知牢笼,拒绝同质化: 直觉力是挣脱“咖啡厅就该像咖啡厅”、“别墅就该有地下室和固定动线”等固化认知的关键。它引导设计师寻找形式的新出处,赋予空间独特性与惊喜感。
2.创造深层情绪价值,唤醒五感: 空间是“装载人生的容器”。直觉力帮助设计师构建能唤醒使用者五感联动的“能量场”,触发情感记忆(如童年回忆、美好故事),提供超越功能性的情绪价值。梁锦东举例:“想象一个空间,窗外有花,能闻到花香,光影洒落……你身处室内却仿佛置身花园。”
3.赋能空间灵魂与生命力: 直觉力是赋予空间“灵魂”的核心。它确保建筑不仅是物理容器,更是能与人和环境对话、承载设计师认知与精神的生命体。梁锦东表示:“一个好的作品承载了我们的灵魂……它展现我们在特定时空建立的认知。”
三、直觉力的培养:回归自然,跨界觉醒
如何培养这种至关重要的直觉力?梁锦东分享了其心法:
1.做生活的“艺术家”: 设计师首先必须是敏锐的生活观察者和感悟者。丰富的阅历和对世界的深刻认知是直觉力的土壤。
2.融入并“归于”自然: 人类源于自然,直觉力的培养需摒弃“改造自然”的对抗心态,追求“融入自然”直至“归于自然”——让心灵与灵魂与自然深度对话联动。“当你的灵魂与自然对话,便不再惧怕外界评判。”
3.保持跨界思维与开放心态: 勇于打破专业界限,借鉴艺术、科学(如空气动力学原理用于自然通风)、哲学等多领域思想。挑战常规(如构思“无灯光的展览”),保持对新可能性的探索热情。
4.磨练专属设计语言与方法: 在观察、感悟、跨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完善属于自己的设计表达语言与方法体系,避免被既有模式束缚表达能力。
“设计最大的障碍往往源于自身,我一直在做自我反抗,想打破固定认知对思维的绑架。”在东莞MC咖啡厅项目中,业主提出将眼镜销售与咖啡结合的奇特业态。梁锦东没有遵循传统咖啡厅模式,而是选择“给一个非认知之内的空间”。他仅用简单材料和有限成本,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所,让冲突的业态在非常规空间中奇妙共生。
他的“反叛”更极致地体现在台山公共卫生间设计上。面对政府项目常见的卫生间同质化倾向,梁锦东交出了一份水泥浇筑的“未完成”方案:无机械通风、无抽风设备,仅靠冷热空气自然对流保持洁净;墙面预留空间,任爬藤植物自由生长。
“我的作品不需要评判,它本身就在那里,每一天都不同。”方案初期遭遇强烈反对,他力排众议争取三年时间。“当一位农民走进去,能对妻子说‘今天看到一个特别的卫生间’,并开始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就够了。”这个粗犷的生命体随季节更迭变幻样貌,成了唤醒感知的“窄门”。
梁锦东的设计密码,深植于对光影与自然的敬畏。“没有光影就没有空间,光影是空间的灵魂。”在顺德北滘筑梦空间体验馆,他打破墙板柱的界限,用天窗和穿插的门洞重构光影容器。白墙与水泥的极简材料中,方圆之间的视线引导暗藏东方哲学。
江门银湖湾游客中心则迸发着力量与速度。面对填海造地的湿地背景,梁锦东以抽象形态和变幻光影,将人类再造自然的壮举凝固成建筑诗篇。相邻的精神博物馆更为纯粹,仅凭一束天光打通天地对话,让参观者在静谧中完成精神升华。
“设计师首先得是生活家和艺术家,心的归处是自然。”在梁锦东看来,直觉力源于对世界的深度观察和灵魂与自然的共振。设计师需打开认知枷锁,才能让空间成为承载阅历与情感的“人生容器”,在流动的光影、空气与质感中唤醒人的五感,触发超越视觉的情绪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