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宸论道特邀广州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建筑总工吕钰婷女士,广州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海绵城市总工关镇浩先生,聚焦“海绵评估与绿建预评价”两大热门话题,解析设计阶段常用绿建措施,分享实践经验与评估方法。
一、政策演进:从引导到强制的行业变革
针对绿建政策迭代,吕钰婷提出,2014年首版国标发布,绿建从“推荐性”起步;2019年版强化强制性,新建项目需满足一星标准;2024年修编版新增“绿色建材强制比例”(一星 10%、二星 20%、三星 30%),且计算范围覆盖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全品类。
区域执行差异显著: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要求政府投资项目至少二星,工业项目逐步强制;阳江等三四线城市财政项目一星即可。
超高层与旧改项目的特殊要求:2021年起,超高层项目强制三星,需提升抗震性能与隔音标准(如分户墙空气声隔声量)。旧改项目中,政府投资类需做绿建改造,但标准较新建项目宽松,重点在“可实施性”(如局部绿色建材替换)。
关镇浩谈到,海绵城市验收的转折点是2021 年底广州市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要求》,此前项目因无专项验收,常出现“图纸合规但落地失效”(如雨水未接入生态设施,直排市政管网)。现行评估要求项目联合验收时提交专项报告,重点核查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的实际效果,且改造项目需“因地制宜”,结合现场绿化条件调整措施。
二、设计困境:跨专业协作与成本博弈
吕钰婷谈绿建设计难点:
专业协同断层:土建设计常忽略绿建提资(如智能化能耗系统、无障碍电梯预留),导致后期图纸整改。例如:电气专业易遗漏“应急充电插座”控制项,暖通专业未落实“空调噪声限值”。绿色建材采购需厂商认证标识,但设计阶段无法锁定品牌,常因“后期变更”引发业主质疑成本增量。
政策时效性冲突:业主拿地时规划一星,建设时政策升级为二星,导致预算超支。如东莞某项目因“规划条件滞后于政策”,需额外投入隔音涂料、遮阳构件等成本。
关镇浩谈海绵设计难点:
景观与功能的平衡:下沉绿地需比步行道低10-20cm,但幼儿园、体育设施区域存在安全隐患,需增设标识或抬高绿地标高,牺牲部分海绵效能。景观团队常因“管网铺设影响美观”抵触海绵设施,需在设计阶段同步优化布局(如将雨水口隐藏于绿化带)。
施工认知偏差:施工单位对“海绵理念”理解不足,例如:下沉绿地未按要求做排水坡度,导致雨季积水;透水铺装误用普通混凝土,丧失渗透功能。
三、验收要点:从图纸到落地的管控策略
吕钰婷解析绿建验收核心:
控制项必达标
1.无障碍系统:步行道盲道连续贯通,电梯轿厢尺寸需满足轮椅回转;
2.全装修要求:居住建筑需全区域装修,公共建筑至少完成公共区域(如大堂、走廊)。
得分项优化策略
1.低成本高性价比项:机械停车位(替代地面车位,节省绿地面积)、节水灌溉配土壤感应器(比人工灌溉省30%水量);
2.易忽略项:管道颜色标识(给水蓝色、排水黄色)、垃圾分类点遮阳棚(需设烟蒂收集装置)。
关镇浩详解海绵验收流程和管控要点:
设计阶段:海绵专篇需与景观、排水图纸联动,标注下沉绿地标高、雨水花园容积;
施工阶段:海绵办定期抽查,如发现“绿地未下沉”需立即整改;
竣工阶段:提交雨水径流系数、设施调蓄能力等监测数据,确保满足规划条件。
典型案例失误:某小区景观湖未接入雨水收集系统,仅作观赏用途,导致“非传统水源利用”项不得分;市政道路绿化带未设溢流口,雨季积水倒灌人行道,违反海绵设施“排蓄结合”原则。
四、业主应对: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规划
给业主方的建议(吕钰婷、关镇浩共识):
1.前期政策研判
拿地后立即核查当地绿建专项规划(如广州“核心单元必二星”),避免因“规划条件滞后” 导致星级升级;改造项目优先选择“易落地措施”(如屋顶绿化、雨水桶收集),平衡成本与政策要求。
2.全周期专业介入
绿建与海绵专项需在方案阶段同步介入,例如:土建设计预留绿色建材堆放场地,景观设计预留下沉绿地土方空间;采购阶段要求厂商提供绿色产品认证,避免验收时“材料不达标” 返工(如佛山、广州需备案绿色建材清单)。
3.验收沟通策略
若规划条件与现行政策冲突(如旧规允许一星),需在审图前与住建局协商,以“最新政策” 为执行依据;预评价环节(如珠海、惠州)需提前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报告,避免因“流程缺失”延误验收。
五、行业趋势:从专项设计到全产业链融合
针对行业发展趋势,两位嘉宾提出:
1.绿建与装配式结合:预制构件需同步满足绿色建材标准,如预制混凝土墙板需含30%再生骨料;
2.海绵城市与智慧化联动:雨水管网接入IoT监测系统,实时传输流量数据,优化调蓄策略;
3.政策细化方向:绿色建材认证将拓展至瓷砖、石膏等装修材料,能耗监测系统或成二星以上项目标配。